吹豎笛的朋友或學生們可能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困擾,就是買了一盒簧片之後常會留下半盒吹不動的,若要丟掉很可惜,若要修片,又不知道該怎麼修,若要麻煩老師修也常緩不濟急!此時該怎麼辦呢?
雖然每位老師修片的方式雖不盡相同,但我在此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首先,在修片之前一定要先吹過,確定簧片的特性與問題點。例如要先確認哪一個音域的振動較差還是兩邊不平均等等的,你才知道要從何修起。
接下來要先瞭解簧片振動面的各部位名稱,這些英文字都很簡單,我就不再翻譯了!
常見的修片工具有兩種,砂紙或簧片刀。需要的工具除了上述兩種,還要有一片玻璃,但只用在以砂紙修片時使用。
運用砂紙修片時我會看要修的面積大小而把砂紙剪成細條狀。
將簧片放在玻璃上以維持簧片的平整,接著就可以磨掉太厚或是不平整的部份。通常準備 #800和 #1000 兩種號數的砂紙就足夠使用了。
另外一種就是使用簧片刀修片,這種方式的困難度較高,必須先練好刀法,熟悉下刀的角度和力度,才不會把簧片"割"壞了。
不管是用簧片刀或是砂紙修片,到底是要修哪裡才會讓簧片變好吹呢?回頭去看看第一張圖片,圖中的 Tip 與 Heart 基本上不修,而且最上緣"T"部份要比圖示的範圍再往兩側與下緣再擴大一些。"H" 部份也要往下延展到底,因為這部份會影響簧片整體的振動與穩定性。
我第一個下手的目標是兩側的 "E" Edge 部份,這是直接影響簧片振動反應的部份。
由上到下可再分成三等份,分別影響高、中、低音。
第二個可以修的部份是介於Edge 與Heart,延著 U-M-L 往下到底的兩條平行的區域。
U-M的區域會影響中高音的反應速度與音色亮度,不宜多修,尤其是"U",M-L 的區域影響中音區,L 及以下區域則是讓低音的共鳴更好。
"R",Resistant Point,關係著簧片好不好吹與音色最重要的部份,只能修一點點,而且是最後的選擇,其他部份都修了也沒改善的情況下才能動。
"C",Corner會影響整片簧片的音色,修了之後會讓音色變亮,,而且會隨著簧片使用時間越久而越亮,所以還是少碰,等吹一陣子之後再調整會比較好。
縱觀以上說明,從T連接 C-R-H 所形成的大T字型區域是影響簧片整體音色,穩定性等等重要的部份,所以在修整上要非常小心,寧可每次只修一點點,多修幾次,也不要一次修過頭,簧片也救不回來了!
最後一種方式算是我的獨門秘技!利用砂紙或簧片刀修整簧片算是幫簧片"消脂"或"減肥",這最後一招可說是"拉筋" !不使用任何工具,可在任何情況下讓簧片快速進入可吹奏的狀況,唯一要具備的條件是簧片要夠濕潤。在使用"拉筋" 法之前也是要先判斷簧片的狀況,然後跟據不同音域的振動反應來調整簧片的下壓角度與力度。
(A)
(B)
(C)
從圖以上三圖中可看出,A 的角度最大,下壓的面積最小,是影響高音的振動。C 的角度最小,下壓面積最大,會增進低音域的反應。
以上示範所見的都是Vandoren 字面朝上,稱為"正壓",若翻面把竹皮朝上稱為" 反折"。
把簧片從"不好吹" 到"好吹" 的過程叫做 "break in"。
一個簧片的break in 都需要正壓與反折,比例是2:1,也就是說正壓兩次後必須反折一次。
每個簧片壓折的次數都不一定,只有靠經驗累積和不斷的練習才能找需要何種角度的壓折與力度才能完成 break in。
錯誤的角度與力度很容易就破壞了簧片的彈性而毀了這簧片!
雖然這種壓折簧片的動作或許很嚇人,甚至認識我的許多老師也不敢如此對待簧片,然而這種小技卻給我無窮的便利,多年來的經驗與練習皆能在吹嘴的 table 上只花幾秒鐘時間 break in 一片全新的簧片。
如果能掌握簧片的特性並能熟悉處理修整簧片的技巧,相信能大大減少花費在挑選與修整簧片的時間。目前我幾乎都是用"拉筋"法處理簧片,只有少數幾次要動動刀,幾乎不用砂紙了。
對一般學生而言,用砂紙修簧片還是最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