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豎笛」這項樂器的產生,目前一般的認定是德國紐倫堡的樂器工匠 Johann Christoph Denner(1655-1709)與其家族成員所發明及改造的。

在討論豎笛的發展歷史之前,要先認識一種古老的樂器,Chalumeau (夏魯摩)。Chalumeau是一種廣泛流通於18世紀歐洲的單簧片木管樂器。

如下圖:


                                                                                1.jpg

                      1698年間,J.C.Denner 將 Chalumeau加長、加鍵,並在樂器的尾端設計成喇叭口形狀,這可算是豎笛的始祖,有7孔2鍵。

                      如下圖:


                                         2.jpg                         3.jpg


「Clarinet」這個名稱正式出現且有文字資料記載的是出現在 J.C.Denner死後的1710年。原因是紐倫堡市府樂團向 Denner 家族訂購了四把樂器,J.C.Denner 的兒子 Jacob Denner在帳冊上計載了 ”Clarinet” 這個字。1730-40 年間,Denner的另外一個兒子 David 與其他工匠們持續改良 Denner 的豎笛而發展出3鍵且管身也加長的豎笛。


這些2鍵的樂器調性大多是 C 或 D,有時會有 Eb、F、G,現今常見的Bb 則很少見,而3鍵的豎笛除了以上出現的調性外,也有Ab。此時的樂器型式規格尚未定型而造成調性繁雜,但還是以C、D 兩調居多。


18世紀中期開始,陸續有樂器工匠研發 4-5鍵的豎笛。1770 年 B.Fritz 發表一款性能完善的5鍵豎笛。


                                                                 4.jpg

  由於這款5鍵的豎笛,不管在音色音準或音量上都有長足的進步,Haydn 後期的作品及其他做曲家們也大量增加使用豎笛在各種型式的音樂作品當中。

1780年之後,歐洲許多交響樂團也開使採用兩把豎笛加入原本就有的長笛、雙簧管和低音管成為標準編制,而形成我們現在所稱謂的「兩管編制」。

另外衍生出來的如Bass clarinet、Basset-horn、Basset-clarinet 等家族樂器也在隨後的20年間相繼問世。1772年法國的報紙宣稱 G.Lott發明了一款名為”Bass Tube”的低音豎笛。1793年德國工匠也製造出類似Bassoon外型的Bass clarinet。下圖為1838年製的低音豎笛。



                                                                                                      5.jpg

                      Basset-horn 是由一為佚名的德國樂器工匠所發明,調性為F調。


                                   6.jpg


                           Basset-clarinet 則是以A調的樂器為基礎將音域往下擴充至 Low C。

                      7.png 

                                     8.jpg


這些衍生的家族樂器意外引發當時歐洲最火紅的音樂家 Mozart 的喜愛,而寫下三重奏(K.493)、五重奏(K.581)及協奏曲(K.622)等經典名曲。

1791年,法國豎笛演奏家 J.X.Lefevre在巴黎發表了一款6鍵式豎笛。



                                                                                                             9.jpg


         18世紀末期,豎笛的形制與調性仍未統一,仍存在著樂器有大小不一、各調性皆存的狀況,但經由過去累積的經驗,演奏家與樂器製造商發現 Bb 調樂器在製作上各方面都是是最均衡的,所以此時期大量的Bb 調樂器出現,進而取代當時最普遍始用的C、D調。其它的調性如A、Eb 還有實際演奏上的需求而存留至今。

1803年,法國里昂的樂器工匠 J.F.Simiot 研發成功12鍵豎笛。Simiot在這款樂器上最大的成就是在樂器背面的高音孔加裝一小截金屬管,成功解決豎笛自發明以來的100年間,高音孔容易積水的問題。然而在19世紀初,將豎笛改良並使之成為現代化樂器的大功臣則是 Ivan Muller。

Muller之前的樂器改良著重在幾個重點:音孔、管徑、按鍵。音孔大小與管徑長短粗細影響音準、音色、音量;按鍵多寡與其機械結構則是影響樂器演奏的靈活度。Muller對豎笛的改造不是從當時最新穎的Simiot 12-key下手,反而是從更早的 6-key重新思考。

過去那些經由按鍵所控制音孔打開或閉闔的「音孔蓋」,都只是一片金屬板貼著一片動物的毛皮,稱為「Felt pad」。


10.png         11.jpg     12.jpg

以這種方式蓋在音孔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密合度不夠好,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漏氣」。

1806年Muller發明了我們現代豎笛音孔皮墊(key pad)的雛型。他利用動物的薄毛皮、羊腸或魚皮 ,在當中塞進一些羊毛或棉花成為一個富有彈性的小球狀物,「elastic ball」,接著改變音孔蓋的形狀使之能放入這個 ball。也因為這種新款的 key pad 解決樂器漏氣問題,讓閉孔音的氣密度更好,連帶使得樂器的音準音色也得到更好的控制。這種新發明的皮墊結構與音孔蓋持續研發並沿用至今。Weber大部份有關豎笛的作品,例如第二號協奏曲,OP.74,都是在1811年以前就完成,他所使用的樂器就是經由 Muller 改良皮墊後的12鍵豎笛。Muller在1812年發表一款13鍵的豎笛。

如下圖:


                                                                      13.jpg


從上圖可以看出樂器下管的音孔蓋是呈現半球形的。Muller Clarinet 除了在上述皮墊的改良外,對於音孔的位置也有些微調整以獲得更好的音準。

另外,在按鍵機械結構方面也採用新的概念:一個音可用不同的指法 (same note can be used with different fingering)。

1815年 Muller帶著這把 13-key clarinet前往巴黎音樂院尋求樂界大老們的支持與認可。但不幸的,這把可以全調性演奏的高性能樂器卻不受青睞。學院大老們雖然承認當時普遍使用的 6鍵豎笛雖有調性轉換不便與一些無法克服的問題,但他們不願因此犧牲不同調性樂器的音色變化而採用方便演奏的 Muller Clarinet。

在法國遭遇到無情的拒絕,但德國演奏家 F.Berr與意大利演奏家 J.B.Gambaro 卻樂於嘗試,而使得 Muller Clarinet 成為「德式豎笛」的先軀。

19世紀初除了有Muller Clarinet 的大幅改良,吹奏豎笛的方式也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在1820年之前,大部份吹奏豎笛的方式是將簧片靠著上嘴唇,只有少部份的德國演奏家採用簧片靠下唇的方式,這種情況一直到 F.Berr於1820年受邀到巴黎音樂院任教後將此種方法大力推廣至法國及其他歐洲地區,而從此之後才將豎笛的吹奏方式由上唇轉為下唇。這種改變給予吹奏者對樂器與簧片有更好的控制能力。

在這段時期不只是豎笛有驚人的改革,其實在整體樂器工業都有大幅的成長與許多的新發明。例如:

1823年,C.Janssen 發明「滾輪鍵」(roller keys),後來被德式豎笛所採用。

1832年,T.Boehm 發表一款在機械結構上重新設計的新式長笛,也就是我們現今俗稱的「貝姆式長笛」。

1837年,A.Buffet發明針狀彈簧,改善按鍵的活動性。

1838年,發明Saxphone的A.Sax重新設計改良低音豎笛的外型與按鍵系統。

1840年,比利時的樂器大師E.Albert以Muller Clarinet為基礎,修改按鍵的機械結構並調整音孔的大小與位置,發表了名噪一時的「Albert System」clarinet,按鍵數沒有增加,仍維持13鍵。1845年以後小改款,下管增加兩個「環鍵」。

Albert Clarinet 一直流通使用到20世紀,許多美國爵士樂手,甚至現代的許多東歐、埃及的民俗音樂家仍繼續使用這款樂器。隨後又在上管增加了兩個「環鍵」以修正部份音準與不便的指法。這種小改良的Albert Clarinet共有4環13鍵。相較於Klose-Buffet的6環17鍵、或是現代版德式豎笛的22鍵5環,其機械結構相對簡單,所以也有「Simple system」之稱。



                                                                                                                 14.jpg


上圖左為約1890年的2環Albert Clarinet,另二為1905年左右的4環笛,Bb和A調。

在法國方面,演奏家H.E.Klose在1839-43年與當時最大的樂器商 Buffet合作,利用Boehm-system在長笛上成功的經驗,開發了一款6環17鍵的新式豎笛,並在隔年1844取得專利權。隨後再經過不斷的修正其機械結構之下,1870年以後已流通全世界成為大部份豎笛演奏家的首選型式,這就是目前最常見的「法式豎笛」,也稱為「貝姆式豎笛」, 但貝姆本人卻沒有親自參與任何豎笛的研發工作。

這把Klose-Buffet-Boehm-system豎笛有哪些獨到之處呢?過去從 Denner Clarinet的2鍵到 Muller Clarinet的13鍵結構,一根手指或一個 按鍵都只能控制一個音孔;Klose-Buffet 利用 Boehm 的「long axle」(長軸)機械結構與「movable rings」(可移式孔環,或稱為環鍵)改變了“一個動作一個孔”的限制,而使得一個按鍵或一個手指可同時控制一個以上的音孔。Klose-Buffet的成功也掀起了另一波樂器改良的風潮,但可惜都沒有突破性的發展與創新,而且大多以 Muller clarinet 為藍圖加以修改。1845年,Muller 與德國樂器製造大師Heckel 合作,改良了自己的Muller clarinet,在下管加裝了環鍵。1860年,C.Baermann 改良Muller clarinet 並交由 G.Ottensteiner 製作並成功的取得專利。


                                                                                                                          15.jpg

                當時的豎笛大師 R.Muhlfeld 約在1890年間開始吹奏此Baermann-Muller clarinet,他的好朋友作曲家 Brahms也為此而寫下Trio(Op.114)、Quintet(Op.115)、 Sonata(Op.120)等傳世的豎笛名曲。

1885年,英國演奏家 J.Clinton 聯合英國樂器製造商 Boosey 以 Muller-Albert 為基礎,共同發表了「Clinton system」clarinet。

以 Klose-Buffet 為基礎的改裝也大有人在,1889年,法國的A.T.Lefevre 製造出最早的 Full Boehm System全貝姆式豎笛。 



16.jpg

1890年,西班牙的 M.Gomes 也成功製造出 Full Boehm clarinet。直至20世紀初,各大樂器廠商都有 Full Boehm clarinet 的研發與製造。例如Buffet、Selmer、Leblanc等公司,但1950以後就甚少生產此款豎笛。捷克布拉格的Amati公司至今仍有 Full Boehm 的生產。


                                                               17.jpg


                                                                                                           現代的Full-Boehm有20鍵7環。


                                                                                                       18.png


鑑於法式豎笛的成功,德式豎笛在20世紀初由 O.Oehler為首,以 Muller clarinet 為基礎重新設計大改款而成為現代德式豎笛的標準型,也稱為「Oehler-system Clarinet」,外型結構上有22鍵5環,更新款的 Full-Oehler已增加到27鍵。

 

 由以下簡圖可以一窺豎笛發展的重要時程。



                                      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廖以正 的頭像
    廖以正

    12度音工坊

    廖以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